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慈云法雨

现代僧之教育

作者: 义清    日期: 2010-07-07    浏览: 1631

 

 

                                               

 

     选择出离烦恼,走在解脱路上的出家众,不要把自己当做是生命流中的客,我门是主宰者。佛法像大海,我们就是弘法的弄潮儿,试问:我们有多大的力量,可以担负此任?具备不具备一合格僧人的标准?

     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学习佛法,学习教理,关键是要树立一个正信佛子的人生观。佛法是心法,重要是对心的调整。无论弘法做事,还是学习 ,最终都要落实到心行。学佛是要用生命来实践的,而不是说懂得这个法就行了,必须落实到心行,才会有法喜,才能得到法的受用。

以修学为基础,建立管理制度等。比如教育制度,应根据佛教自身的休学目标来制定,而不是照搬社会模式,德育教育树立出家人风范,乃现今僧之教育的关键。

有人认为:现代人的根器很难和古人相比,甚至连儒家最起码的孝悌精神都很难做到。众生的根器各异,所以演化出八万四千法门,这固然是顺应众生的需要,但如果缺乏引导,也会带来修学上的混乱。

和合共住,不辨是非,僧团才会无争,用功办道,忍辱柔和丛林才会兴盛。持身要节俭,不攀比,不为贪缚而乐行布施。我们今天所受用的一切都是十方供养,滴水难消啊!怎能象世人一样讲究品牌和阔绰?佛学院之所以不像一般寺院和小庙全在于它可以洪规,如当家种草,以一系统的管理模式,塑造着人的形象;规范品德和操行。

虽然发心出家,如果修学不跟上,久而久之,也会陷入习惯性的麻木中。安于现状,只想着着么把日子过好。那么修学第一步就是以利他的心,护他的心做事,我们都是从小众做起来的,小众的培养就是去掉自私心、爱己心。要随众,要谦卑。如果不懂得将做事纳入修行自然会到凡夫心的轨道。

发菩提心不是口头禅,行菩提道要落在实处。教授中不可轻视的一点就是菩提道依然以解脱的延伸和圆满。教育的目的是要认识到这一点即找到佛法修学的共同基础:就是皈依,发心和戒律。具备这个基础,才能进步,学习小乘法和大乘的经、律、论亦此。否则,就会偏离佛法修行的方向。

道之基础依止善知识,对善知识的恭敬有多少,获利就有多少,但往往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着人的素质有差别,你讲的道理,或许对他不起作用。但起码的尊师重道是能接受和吸取的。尤其对于刚刚出家的伟人在这方面的教授太少了。

 

肩负弘法使命的佛弟子们能力的培养。延伸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能力的选择,就会目迷五色。无所适从,往往根据感受来选择法门,选择师父,很容易在懈怠的心理状态下被世俗所染,而流于形式的参学而不是心性上的建立。几年下来,能力没有提高,反倒令惰性增长不少。

内证才是学修的关键所在。如果停留在书本上,永远都和心隔了一层。

佛法是究竟解决生命问题的方法 。首先自己要起来,才能和大家共享的价值,法脉得以代代相承,也是此之所在。

综上所述,对于当代伟人的培养,离不开信仰、观念、道德、能力、修学一体等等的培养。禀成佛智,荷担如来家业的佛弟子们,让我们共同奋斗,树立优秀伟人形象,将僧之教育办的更好、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