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这是第三次拿起笔来面对这个题目喽,小学、中学,再到此时的佛学院,已没有而是的那样激情澎湃了,如浮萍般随波荡漾倒是恰当不过。
古今大德皆是饱经风霜洗礼了他们辉煌后而悲歌于世……
固有孔孟老三子儒论,尽有一代伟人毛泽东,佛教界追寻到释迦牟尼佛,在道唐代玄奘法师,由他写的《大唐西域记》而改变的《西游记》更是家喻户晓,近代太虚、印光、弘一、虚云诸大法师,这样直呼其名真实罪过,他们哪一位都有着耐人寻味而不同一般的传奇故事和人生经历。
小和尚释慧心不时什么名人,只是平民百姓,众多僧众的一个缩影,身为“小人物”的我和诸法师一样也有着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
七十年代,新中国正在成长,我出生在这一时期,作为家中老大,自然成为爷爷最宠爱的孙子,不管我怎样调皮捣蛋,爷爷都会耐心接受,偶尔也会有眼力的训诫,但他仍然是我童年最幸福的回忆。
爷爷喜欢念佛、诵经,是村里很有威望的老人,他组织老人成立了念佛社,有老人也有年轻人,这缘于村中传奇人物“马五爷”,他和虚老一样也是十地菩萨的化身。他的操行令人咂舌惊叹,他示现的是在家人的形象,平常爷爷会和老人一起诵经、念佛、唱焰口,村里一有死人,都会请爷爷这帮老人为他们超度唱焰口。平时我总会倚在爷爷怀里怪怪的坐在那听他们唱念。他们管爷爷叫佛头,就是寺院里的“唯那”,我管爷爷那时叫领腔唱高调的歌唱家,经常对小朋友们讲:“将来我也要当像爷爷这样的‘佛头’。”爷爷时常教我认经书上的字,那经卷如天书般看得我眼花缭乱,偶有认识的两个字,我就会大声念出声来,逗得爷爷是哈哈大笑,我也咧着嘴得意的站在那里,像个小大人似地。
快乐轻松的日子,被爸妈分居剥夺了。十二三岁的我担起了做家务的担子,洗衣烧饭还要学习,好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像倚在爷爷怀里去听经……从小学到中学,本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没有母亲的疼爱,粗心大意的老爸对我又不善于关心和体贴,一天到晚就知道忙他的。那时我的神经天天崩得紧紧的,对人说的话超敏感,哪怕善意的语句,到我耳朵里也成变了味的麻糖,苦苦的、涩涩的……
爸妈是八十年代村里最早分居离婚的,乡风纯朴且守旧的小村子一下子沸腾了。难免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调味包,那些多事的婶婶、婆婆看到我总会问长问短,为此令我厌烦到了极点,学校家门一条直线,能躲就躲,能避就避,现在的这个习气好像也是那时培养的,要改了。我虽外向,但性格孤僻,很少去姑姑、叔叔家吃饭串门,每当看到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说笑,我总会偷偷跑出来梗咽着回到家里,趴在床上就蒙头大哭。我感觉人生就像是飞进高屋的小鸟,在屋顶上盘旋,屋里尽管是金碧辉煌,但他依旧憋得我透不过起来,在这屋子里转来转去,头破血流,体无完肤,如牢笼般困的我死死的。玄奘法师的《八十规矩颂》说: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野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一下子到处这么多的“我”来,把忘却的往事又揪出来,这心里难免又生起很多的辛酸和妄想,如人感同身受的了知人生的苦痛,并能深入经藏的话,那“慧心”就接着说这个“我”吧。
我这人好强任性,不服输,且倔强,优点在我身上太难找到。大男人个性粗粗拉拉的不像个女人。那时家里条件不好,为了生活我和老爸一起担起了这个家。由此我加倍努力而首定了一份美好的人生蓝图,苦学三年,我拿到了特级美发师的证书,从打工妹到发廊老板,经过十年的打拼,把我磨砺成了不像女人的“女人”,“土皇帝”是他们给我起得绰号,意味挖苦我的“蛮横”,但对客人我则是相敬如宾。
发廊里一面镜子,一把椅子,可谓小天地,大舞台,镜子中映现着社会上各层人物,高到局长,低到民工;大到银行老总,小到街头乞丐;有博士,也有幼儿园的孩子;有奥运冠军,也有无明小辈;有绅士,也同样有泼皮无赖。佛说时间是无价宝珠,我们彼此间成为了朋友、知己,在这小天地中没有高低、没有大小、没有老幼,而我总是高高在上摩临其头,从中品味着他们的成败与得失,令我感知为人的痛楚与辛酸……
呵呵,一个女人有了“钱”,也就同时拥有了别人对自己的毁谤,也就会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纷纷猜测我是用什么来赚钱……传到老爸耳朵里,老爸令我停掉生意到他厂里帮忙。我挣多少他给多少,倔强的我那肯轻易低头!这根本和钱没有关系,我爱我的职业,也深爱我的那些顾客朋友们,但他哪里读懂我的想法……为此,老爸平生头一次狠狠地打了我……
2005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起于老师和他孩子德一。
老师一家为庆祝德一高考成功,租车到苏县的盘山农家小院游玩。回来路上,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欣喜中,两车相撞……老师是一校之长,德一则被北京重点大学录取,面对着学生们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望着那张让人垂涎欲滴的高校录取通知书,留给人的只有两句冰冷的尸体。
在老师的葬礼上,慧心又一次品尝了无情的生离死别的痛苦。
如来示教:苦是逼迫意,在有情世间及友情所依之器世间,皆由烦恼势力所生,具是苦性,内苦、外苦、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识盛,招聚烦恼惑业而感召三界生死苦果……
平心低首,调息练字,抄经习卷,把握那颗如小鸟在高屋中找寻出路的心放了下来,此时疲惫的小鸟在低处无意中找到了开着的门,它兴奋的抖开翅膀在湛蓝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一年之后,见到我的人无不称怪:“于然这家伙变了,变得温柔了,亲切了,沉稳了……”他们不知道,当止息了欲望的火种,心性上自然就会随转,鄙人做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带着两千元登上了异地的火车,从此踏上了出家为僧的道路。
晨钟暮鼓,与世无争,止息贪嗔痴,发愿了生死。
总总机缘和宿世业力,和师父一起三步一头朝峨眉山。没想到108国道1500公里的朝山苦行成了我人生路上最大的财富,苦乐相伴,在风雨中接受着重重的磨砺与考研……逆境中饥饮山泉,露宿山峦,雨裹衣体焐干,蚊叮身无完肤,人被讥磨难生,顺境中又视为上宾,被人顶礼膜拜……
恩师教诫“慧心”:当人赞扬你的时候不要开心,被人排斥讥讽的时候不要灰心,用一颗平平常常的心来面对,不卑不亢,从从容容。不要从表面上来品评思维,不能被外相所蒙蔽而忽略了他实际的内涵,外相内相皆是分别,你心量有多大容量就有多大,云公开示说,海不弃鱼虾,所以为的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容。由此可知心量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成败是成就与退缩,别无他意,不着一切相,不起分别心,不二法门,不着任何语言文字。知道了这些,在心性上下功夫,自然就会体悟佛性法性了……
在经书上看到过佛性与法性的概念,但佛性法性到底是指什么?小和尚就是小和尚。愚钝无知,我挠挠头,翘起嘴巴:“啥时能开悟啊!?”“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该干什么干什么,不求自得,你呀还是念佛磕头吧!”
事过一年,第二次听到佛性与法性是在天台。同样出自朝山师父口中。他是云南鸡足山的,头发很长,着一件灰色大褂,破旧但非常整洁。脚着一双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带后跟的棉拖鞋,还有几分新。“哪有这样的和尚,头发长长,胡须长长,不僧不俗,佛教废物……”议论声,声声迭起,和尚应供低头默语,心如师父嘱我要供养师父,不要管别人怎么讲,慧心点头应教。
山门外,我和如师父顶礼供养后,如师父问:“师父为何如此?”和尚垂首:“为求佛性法性,顾毁其形,谓是难忍要忍难行要行,体悟真常……”佛性、法性、真常,我有开始挠开了我的光头,随口问道:“师父何谓真常啊?”“真乃真实,常在生活。”和尚开始整理他那简单的行囊。我摸着头脑接着问:“现实的生活既然是真常,那真常有在生活的哪里呢?”和尚整衣伏地而拜:“低首七尺足下三步……”如师父拿来僧鞋供养师父,他拒绝了:“脚下的还能穿,不能穿了再随缘吧。”和尚就这样三步一拜默然直去。慧心心里这个别扭:“我怎么这么笨。她和师父讲的差不多,但我怎么就不懂呢?”如师父拍拍我的头:“你不笨,你会懂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苦行僧衣衫污垢,但心地长清,与庄严伟岸的大和尚形虽不同,心却无二,没有分别……小供养获大智慧,这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财富,他来自没有分别的清净心。
慧心发心求学,在慈云佛学院法师们的耐心教授下,使我这个懵懵懂懂的小和尚一点点深入了三藏,在法师们用个“小和尚讲故事”这样的善巧方便下,使我们这些小和尚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悟着佛法……
守住初发心,精进不懈怠,出离世间苦,同证涅??山。
弟子慧心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