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空、假、中」 思想
日期: 2018-08-12 浏览: 17100
「空、假、中」思想的来源
阿弥陀佛,天台宗的「空、假、中」思想是来源于二祖慧文禅师,因读《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的偈诵,而领悟的道理。
「空、假、中」思想的道理
当中「空」的意思是指一切现象(法)都是没有实体(自性)的,「假」是指他们的幻相是有的,而「中」的意思是指,一切现象均同时包含「没有实体」的一面,也同时包含着「幻相假有」的一面,这称为「即有即空」的中道理,但这种「即有即空」的特质本身,也是没有体性的,不可执实,这就称为「非有非空」的中道理。不过,在天台宗,「中」的道理还可以分为「但中」和「圆中」两种,刚刚所指的只是「但中」的道理。「圆中」的道理是说一切现象「即空、即假、即中」,修行人同时体察到「空、假、中」的特质,但又不执其实有,不过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理解同体会的。
为怕师兄对于上述的解释感到困难,这里尝试用简单的譬喻说明当中的关系,一般大德多用镜和镜的影像来作比喻。譬如我们看到镜子时,里边会显现出种种的影像,这些影像虽然有相貌可以见到(假),但是它们都没有实质的(空),而现象本身的这两种特质是同时并存(中:即空即有),但这种同时并存的特质其实也是没有实体的,因为说现象「空」、「有」或「并存」都只不过是我们加之于影像的妄念(中:非有非空),如果执着影像确实「有」这些特质,这都是妄见。同样地说「非有非空」也是这样,所以最后才需要说「圆中」(即空、即假、即中)的不可思议道理,究竟地远离一切妄见。
「空、假、中」应用在修行中的意义
佛教中所说到的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在天台宗的教义中,把罗汉、辟支佛归类为只体证到「空」理的圣者,个中是有原因的,在佛教中,要证得罗汉果,就必须要体察一切世间的现象为「苦、空、无常、无我」,把凡夫执着现象「实有」的习性除掉,这可能透过坐禅,观察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等来做到,最后证得初果乃至四果。
但是这种观察的修法,虽然能够证到圣果,却会容易让修行者产生一种把「无常」的道理执着为真实的错觉,一种认为这个道理本身是实有的心态,把心灵沉醉于一种体验到无常的空寂状态当中。其实,「无常」的道理也只是相对于凡夫执着「实有」而说,如果执着现象「实有」是妄想,针对此而说的「无常」道理也必然是妄。
譬如我现在假设一个虚构人物A,然后对这个A做各种描述,我的朋友不知道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就把这个虚构的人物当成真实存在,我之后向他解释,令他知道A是假的,不存在的,他明白了之后,虽然不再认为A是真的,但却整天想着「A是假的,A是假的」,沉醉于这个概念当中,不明白无论说「A是真的」、「A是假的」同样都是错误及多余的妄念,从来它们都不实在。后来他明白了,无轮说A是真是假都是戏论后,转而执着第三种道理,就是「A是真是假都是戏论」(非有非空),仍然落于执着实有的状态中。于是就要再跟他说这一切都是究竟无意义的,使他彻彻底底地离开一切言说的执着。
佛在大乘经把最初一类执着「空」理的罗汉说是焦芽败种,不能够救度众生(但其实这也相对于我们,已是很了不起的)。之后便对那些发心要度众生的菩萨和想入大乘的罗汉,说「假」和「中」的道理。一步步地除灭更深的忘念烦恼,乃至究竟成佛。其中涉及的理论很多,在这里不作详细解释,下面简单地列出天台宗这套「空、假、中」理论,对「破烦恼」和「证果位」是对应:
观的道理 所破的烦恼 所证的果位
「空」 断见思惑 罗汉、辟支佛;
初信至十信、初住至七住的菩萨(别教);
初信至七信(圆教)
「假」 断尘沙惑 八住至十住、初行至十行的菩萨(别教);
八信至十信(未伏无明)(圆教)
「中」 伏、断无明 初回向至十回向;初地至妙觉(别教);
十信(兼伏无明)初住至妙觉(圆教)
不过,要实证得这「空、假、中」的道理是绝不容易的,根据传记,就算是智者大师的老师慧思禅师,也只是证入「圆教十信」位,还未确实证入中谛理,而智者大师本人也只是证得所谓的「五品位」,能暂时伏住见思、尘沙、无明惑,但丝毫未断,在果位上是不如正式断了见思惑的罗汉,由此可见实证之难。
(以上是末学的个人见解,如有错误,请不吝赐教。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