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慈云法雨

有感人大温教授的讲座与访谈

来源: 慈云佛学院    作者: 若宽法师    日期: 2010-11-10    浏览: 1804

2010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应邀来访慈云佛学院,为学院学僧进行了三天的戒律僧制专题讲座。

一、温教授在慈云讲座

温教授在讲座中,首先着重介绍了根本有部律和南山律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旁引了义净法师、弘一律师、圣严法师等大德对这两部律的看法及其晚年思想的转变。以此为开端,接下来具体讲述了包括百丈清规在内的本土清规与原始佛教戒律的同异,在清规和南山律兴起的初期,佛教界对它们的看法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其次,讲述了近代戒律的废弛与重兴,以中国佛教协会恢复传戒为标志,濒临毁灭的近代佛教界开始慢慢复苏,同时涌现出以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来果禅师等为首的一批优秀僧人,在他们各自的努力下,或以传播“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各地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或不畏艰险,修复道场,安顿僧众;或坚持不做佛事,精进禅修等等,使得陷入“庙产兴学”漩涡中的寺院存活下来,并且获得了新的发展。

最后,教授指出,新时代佛教的发展,不仅要靠僧众守持戒律,依法修行,还要拓展出慈善事业,与社会大众相融合,避免佛教“贵族化、深山化”的趋向,才能更加有生命力的发展下去,广度众生。

温教授带着宗教的情怀,深入寺庙,体验僧团生活,讲座内容真切感人,很有摄受力,深深感染学院师生,发人深思,也使大家耳目一新,增添很多知识。

温教授对佛教有深厚的感情,一家人都致力于佛教事业,卫护佛教,??业业,品行高超,慈悲亲切。期间,他忽然想到,曾经有长辈跟他说起本空大师的事迹,希望他能够搜集整理一下大师的资料。他向教务长打听宁波的妙音精舍,知道有此人,于是我们驱车前去探访。

妙音精舍位于宁波江北区的慈城,这是一座古老而深有文化底蕴的县城,我们进城就见到静谧祥和的街道,古树环抱着低矮的房子,县衙、城隍庙一个个衬托出来。精舍也是一样的古朴,青砖灰瓦,显得宁静庄严。当家师忙于外出,我们想问本空大师的生平事迹及往生的地方,她说不清楚,只知她在此住过,是她的师公,其他不懂,并说:“这是文人做的事,我不管,也懒得问。你们去纪念堂看看吧。”于是领我们参观纪念堂。我们一见师太的遗像,索然起敬,威武的身材不失慈祥,看了她的简介,早年做过宁波大学图书馆馆长,曾留学美国,回国担任蒋经国的古文老师,做过中学的老师,在观宗寺给僧人讲过课,出访印度、日本等。后皈依印光大师、太虚大师,最后依止观宗寺根慧法师披剃出家,在文革间圆寂。我们找来一位六十来岁的居士,她说:“我跟师太是邻居,她的事我最清楚,她一身正气,文革期间吃过很多苦头,但什么也不说,只是放在心里。”我们问她具体的事情,譬如怎么样往生的,如何遭遇迫害。这个她一概不说,只是说:“不好说,这个说不清楚。”我想,既然你最清楚,怎么不好说呢。她说自己没有皈依,是党员,要遵守党章。原来她那时当过红卫兵,看来没办法从她口里掏出其他。我在想,那时她年轻,又是红卫兵,一定是个积极分子,斗过师太,所以不能说了,但历史的事实还是要尊重的。

我们从她口里知道,她原来住过的伽耶农场,现在是公园,我们去慈湖公园转悠,追寻徘徊,希望能找到一丝踪迹,但昔人已去,一切都换新貌,心里感到一阵失落。后听过人说对面山边有个寺庙,是原来妙音精舍的下院,我们就赶过去,寺庙叫娑罗庵,现在是男众道场。我问几位居士:“你们知道本空法师吗?”居士回答:“知道,她在这里老的。”呵,原来是在这里往生的,终于有点线索了,但还是不知具体情况。

当我返回妙音精舍时,忽然想到,我有位老乡是在这里出家的,就打电话问她,本空师太有没传人在此,她告诉我师太有两位徒弟,现在在寺庙,已近八九十岁了。我们赶忙问寺庙的居士,证实是在庙里,这让我兴奋。赶紧去找,但是午后时分,老人家已休息,居士也不让进,说师太身体不好,不能接待客人了。我们还是抱着希望等待,到了一点半,我又去试,让一位居士帮忙,谎称我们认识,刚好师太开门出来,我说找她有事,她红晕的脸上,皮肤光滑细腻,全不像九十岁的老人,精神抖擞,声音宏亮,耳清目明,哪里像有病的人。听说我找她,赶忙让我坐下,我说:“师太,有北京的客人想见见你。”她说:“好啊,那我们就下楼去吧。”也不用我们搀扶,很轻快的走下楼去。

温教授见了师太,很高兴,说明我们的来意,是想了解一下本空法师的生平。她说:“好啊,你们可以看她的一本书,叫《烟水集》。”我们问她上下,她告诉我们:她叫栋清,五岁出家,路桥人,从小家里穷,就出来了。后来到了宁波,住一个小庙。到了文革前大家一起改造学习,后来本空法师就让她住到妙音精舍来。法师满肚子的学问,不想滥在肚里,所以经常跟她们几位讲《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她开始住在伽耶农场,种地生产,后来又住娑罗庵。文革期间,遭受折磨,因为她曾是蒋经国的老师,就有里通外国的罪名,整天跪在石板上,不让人扶起,后来郁郁得病而去。我们问本空法师的墓地现在在哪里,她说现在不清楚了,开始她们有去看过,后来多年不去,也记不清了。

我们不忍打扰老师父很久,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就告辞出来了,师太一直送我们到门口。此次探问,终于有了端倪,我想温教授一定会积集资料,将本空法师的生平写出来,这也是佛教界比丘尼的光荣。温教授倾心于佛教僧制建设这一块,他对他博士男学生要求研究《高?规约》、《金山规约》、《云居规约》等,女学生则要求做比丘尼的课题。而且让他们深入到寺庙去体验,他说:“他们要是去了,就会喜欢,向往出家生活。”

二、妙音精舍访谈

至此,让我反省到我们自身,现在我们的条件优越,却缺少道心,当年的本空法师,想静心修行没有办法,想讲法弘法却不能,处于乱世,只有忍辱直至生命尽去。先人艰难的出家生活,孜孜为法而不倦;居士们的护教精神,对法的热情奉献不遗余力。我们却做了什么,好高骛远,以逸待劳,自家的法宝不知珍惜,还说不知道,让别人去找吧!只知道急功近利,追逐名望,忙于热闹,忘了出家的初衷,真是可叹可悲!我们这一代人,又做了什么呢?只知道造庙,比谁家的庙造得大,造得辉煌体面。温教授说,广东有个寺庙,大殿可以容纳一万人,可住众却只有五六位,干什么呢,现在不是出家人没庙住,而庙太多,太大了,而大家又在忙什么呢?文化是永久的,要我们去挖掘发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家人就得做好自己的本份,所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与栋清师太一起

本空法师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