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本卷第二
日期: 2018-11-07 浏览: 2592
(一)所知相分第三
已说所知依 。(二)所知相复云何应(三)见。此略有三种 。一依他起相 。二遍计所执相 。三圆成实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 。虚妄分别所摄诸(四)识。此复云何。谓身 。身者 。受者识 。彼所受识 。彼能受识 。世识 。数识 。处识 。言说识 。自他差别识 。善趣恶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五)种子 。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 。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六)唯识为性 。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 。如是名为依他起相。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七)似义显现。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
注:
(一)以下魏本不分品.陈本作应知胜相第二.隋本作应知胜相胜语第二.又分四章.此相章第一.
(二)以下藏本第二卷.末题所知相品第二.但前后文皆不分品.独题此品.未详何以.
(三)原刻作观.今依藏本及二释改.
(四)藏本此字作了别.rnam-par□ig-pa并不作识.rnam-par ces-pa今译未加简别.
(五)藏本此语云种子而生故.三本均同.次二句例知.
(六)勘藏本此语即唯识性.下文亦单译作唯识.
(七)藏本此语云显现为义者.此云显现.原作 snan%-ba.无性释为明了是也.今译取意分为似现二语.下文均同.
无有性。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 。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 。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 。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又此诸识(一)皆唯有识都无义故 。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 。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显现 。而于此中都无有义 。由此(二)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 。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 。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 。觉时何故不如是转。真智觉时亦如是转 。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 。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
觉乃转。其有未得真智觉者 。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此中教者 。如十地经薄伽梵说 。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 。谓彼经中慈氏菩萨问世尊言 。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 。当言无异 。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识故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世尊 。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 。慈氏 。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三)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
注:
(一)藏本此语文倒云.无义故唯识者.
(二)原刻作唯字.今依藏本及丽刻改.
(三)藏本此句云.然即如彼生起之心如是显现.
有如是影像显现 。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 。此心亦尔 。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即由此教理亦显现 。所以者何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 。但见自心 。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 。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 。所现影像得成唯识。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 。于唯识中应可比知。如是已说种种诸识如梦等喻 。 即于此中眼(一)识等识可成唯识 。眼等诸识既是有色 。亦唯有识云何可见。此亦如前由教及理。若此诸识(二)亦体是识 。何故乃似色性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 。若不尔者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 。此若无者烦恼所知二障杂染应不得有 。此若无者诸清净法亦应无有 。是故诸识应如是转。此中有颂 。乱(三)相及乱体 应许为色识 及与非色识 。 (四)若无余亦无。(五)何故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
注:
(一)藏本此字亦作识.下等识之识则作了别.后文眼识识身识识等.均同此例.
(二)勘藏本此语仍作唯识性 。即前文译作唯识为性者.
(三)藏本此字作因.陈隋本同.
(四)藏本此二字作色无.陈本同.与二释合.
(五)以下隋本第二品内差别章第二.魏本缺此问答二句.
何故(一)如说世等诸识差别而转。无始时来生死流转无断绝故 。诸有情界无数量故 。诸器世界无数量故 。诸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量故 。各别摄取受用差别无数量故 。诸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差别无数量故 。所受死生种种差别无数量故。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 。一由(二)唯识 。无有义故 。二由二性 。(三)有相有见二识别故 。三由(四)种种 。种种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 。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 。(五)有相见故得成二种 。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 。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 。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 。以意识识为见 。由此意识有分别故 。(六)似一切识而生起故。此中有颂 。唯识 。二 。种种 。 观者意能入 。 由悟入唯心 。 彼亦能伏离。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七)彼彼依转得彼彼名 。如意思业名身语业。又于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 。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 。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 。如余色根依止于身。此中有颂 。若远行独行无身寐于
注:
(一)藏本此二字意云如上所说.
(二)藏本此二字作唯彼 。de-tsam 魏隋本同.于义更顺.今译改文.次下各段例知.
(三)藏本此句云.识相与见俱故.与无性合.
(四)藏本此语作由种种俱起.与无性合.
(五)藏本此句在身识识为见下.释成由二性.文义更明.
(六)藏本此句云.由一切了别显现而生故.意异.又似字原刻作以.今依藏本及丽刻改.
(七)藏本此语云由彼彼依起而得彼彼名.
窟 。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又如经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 。又如所说十二处中说六识身皆名意处。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一)义识 。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 。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 。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二)缘相故 。似义现时能作见识(三)生依止事。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 。云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 。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 。如有义中能
缘义识应无颠倒 。不由功用知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 。何等为三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 。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 。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四)因缘 。诸义无义道理成(五)就。(六)若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 。云何成依他起 。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 。(七)依他缘起
注:
(一)勘藏本此是境义.don 魏本作尘识是也.无性解作因义.
(二)勘藏本相识之相与此缘相均作 rgyu-mtshan 。 盖一字二义.或云相.或云因.今文互训云以缘相故为相识也.
(三)藏本此语云生起依止之所作事.
(四)勘藏本此是宗因之因. gtan-tshigs 非因缘也.
(五)藏本此下有六颂云.鬼傍生人天等.即下增上慧学分所出.陈隋本大同.但云应说六偈.皆如后说.不出颂文.
(六)以下隋本第二品内分别章第三.
(七)藏本此句云.是故为缘他而起.此答上问云何成依他也.三本同.今译云故名.与下答第二问无异 。疑误.
故名依他起 。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一)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 。云何成遍计所执 。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二)相(三)故名遍计所执 。自相实无唯有(四)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 。云何成圆成实 。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五)故名圆成实 。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复次有能遍计 。有所遍计 。遍计所执自性乃成 。此中何者能遍计 。何者所遍计 。何者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六)意识是能遍计 。有分别故。所以者何 。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 。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 。普于一切分别计度 。故名遍计。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又若(七)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 。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 。由此相者是如此义。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 。缘何境界 。取何相貌 。由何执着 。由何起语 。由何言说 。何所增益。谓缘名为境 。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 。由见执着 。由寻起语 。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 。于无义中增益为有 。由此偏计能遍计度。复次此三自性为
注:
(一)藏本此句云.若依彼之义无而显现为遍计自性者.今译似字.即系原文显现意译所加.已见前注.
(二)勘藏本此字即是缘相.无性解作因也.
(三)藏本此句云故为遍计自性.三本并同.答上第一问也.今译疑误.
(四)藏本此语但作遍计.kun-tu rtog-pa 无所执意.陈隋本同.
(五)藏本此句云.故为圆成实.答上第一问也.三本并同.今译疑误.
(六)藏本此语用第六转声.作意之识.与上文解种种行相识为第六意识相合.但勘成唯识论卷六引用此文.亦解作意与识.未详何据.
(七)藏本此三句云.由彼相以遍计依他性者.为遍计性.由彼即是如彼之义.
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 。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 。 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 。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一)所缘相故 。(二)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三)故。(四)此三自性各有几种。谓依他起略有二种 。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 。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 。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遍计所执亦有二种 。一者自性遍计执故 。二者差别遍计执故 。由此故名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亦有二种 。一者自性圆成实故 。二者清净圆成实故 。由此故成圆成实性。复次遍计有四种 。一自性遍计 。二差别遍计 。三有觉遍计 。四无觉遍计 。有觉者谓善名言 。无觉者谓不善名言。如是遍计复有五种 。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 。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 。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 。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 。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 。谓阿赖耶识。二(五)缘
注:
(一)藏本此语云缘相.解作因义.三本同.今译所缘.从世亲.
(二)藏本此句云 。由彼 des 而遍计故.与上因义相成.
(三)陈隋本次有一段问答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勘即前文安立赖耶为义识一段复出.
(四)藏本但问依他有几.三本同.
(五)勘藏本此二字但作相.mtshan-ma 与前文云缘相rgyu-mtshan者异.今译杂用无别.
相分别 。谓色等识。三显相分别 。谓眼识等并所依识。四缘相变异分别 。谓老等变异 。乐受等变异 。贪等变异 。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 。捺落迦等诸趣变异 。及欲界等诸界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 。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六他(一)引分别 。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 。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 。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九执着分别 。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十散动分别 。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一(二)无相散动 。二有相散动 。三增益散动 。四损减散动 。五一性散动 。六异性散动 。七自性散动 。八差别散动 。九如名取义散动 。十如义取名散动 。(三)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 。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 。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若由异门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 。若由异门成遍计所执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 。若由异门成圆成实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复次(四)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 。称体相违故 。由名有众多 。多体相
注:
(一)原刻作别.今依藏本及丽刻改.
(二)无相有相.勘藏本云无体之相有体之相.
(三)藏本此处广引大般若经云何菩萨行于般若一大段.陈隋本同.
(四)藏本此句云.由何得知依他自性如遍计自性显现而非即彼自体耶.
违故 。由名不决定 。杂体相违故。此中有二颂 。由名前觉无 多名不决定 。 成称体多体 杂体相违故 。
法无而可得 无染而有净 。 应知如幻等 亦复似虚空。
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 。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 。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 。应成无有染净过失 。既现可得杂染清净 。是故不应一切皆无。此中有颂 。
(一)若无依他起 。 圆成实亦无 。 一切种若无 。 恒时无染净。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 。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二)应知异门说无所有。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焰梦影光影谷响水月变化。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 。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 。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 。四者(三)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 。由此法教清净(四)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 。
注:
(一)藏本此三句颂作二句云.依他及圆成一切若非有.无次第而无之义.摄长行不全也.魏本同.
(二)藏本此句云.由无所有异门而说.
(三)藏本此语作生彼故所缘清净.
(四)藏本此字作因.rgyu 。
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此中有二颂 。
幻等说于(一)生 。 说无计所执 。 若说四清净 是谓圆成实。
自性 。与离垢 。 清净道 。所缘 。 一切清净法 皆四相所摄。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二)虚妄疑故。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由他于此有如是疑 。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 。为除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 。为除此疑说阳焰喻。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 。为除此疑说所梦喻。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 。为除此疑说影像喻。云何无义种种识转 。为除此疑说光影喻。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 。为除此疑说谷响喻。云何无义而有(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 。为除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 。为除此疑说变化喻。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盘。(四)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盘无差别密意。何以故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 。由圆
注:
(一)藏本此字作缘生.
(二)藏本此语作于虚妄疑惑.与无性合.
(三)藏本此语作取真实.
(四)藏本此句云.从依他自性为遍计及圆成故流转涅盘性无差别而说.
成实分成涅盘故。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 。一杂染分 。二清净分 。三彼二分 。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一)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 。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 。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于此义中以何喻显。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譬如世间(二)金土藏中三法可得 。一地界 。二土 。三金。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 。金是实有而不可得 。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 。金显现时真实显现 。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识亦如是 。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 。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 。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 。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 。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 。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 。有处说一切法无常 。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依何密意作如是说。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 。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 。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 。依此密意作如是说。如常无常无二 。如是苦乐无二 。净不净无二 。空不空无二 。我无我无二 。寂静不寂静无
注:
(一)藏本此三句云.依他性中有遍计性者属于杂染分.有圆成性者属于清净分.即彼依他属于彼二分.
(二)藏本此语直译云如土中有金者.
二 。有自性无自性无二 。生不生无二 。灭不灭无二 。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 。自性涅盘非自性涅盘无二 。生死涅盘无二亦尔。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 。如前说常无常等门。此中有多颂 。
如法实不有 。 如现非一种 。 (一)非法 。非非法 。 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开显 或有或非有 。 依二分说言 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非有 是故说为无 。 由如是显现 是故说为有。
自然 。自体无 。 自性不坚(二)住 。 如执取不有 。 故许无自性。
由无性故成 后后所依止 。 无生灭本寂 自性般涅盘。
(三)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 。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 。一平等意趣 。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二别时意趣 。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 。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三别义意趣 。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歹+克)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谓如
注:
(一)藏本此句云如是法非法.结成上二句.魏本同.
(二)原刻作位.今依藏本及丽刻改.
(三)以下隋本第二品内四意四合义章第四.
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 。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四种意趣。四秘密者 。一令入秘密 。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二相秘密 。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三对治秘密 。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 。如有颂言 。(一)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二)若有欲造大乘法释 。略由三相应造其释 。一者由说缘起 。二者(三)由说从缘所生法相 。三者由说语义。此中说缘起者 。如说 。(四)言熏习所生诸法 。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五)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 。又彼以依处为相遍计所执为相法性为相 。由此显示三自性相 。如说 。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复次云何应释彼相。谓遍计所执相于依他起相中实无所有 。圆成实相于中实有 。(六)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七)见已见真者同时 。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无遍计所执故有圆成实故 。于(八)此转时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 。如说 。依他所执无 。成实于中有 。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说语义者 。谓先说初句 。后以余句分
注:
(一)陈隋本此颂具出音译曰.阿娑离沙罗摩多耶云云.
(二)藏本此句云.若欲释大乘之法者.
(三)藏本此句云.由说诸缘起法之相.
(四)藏本此二句云诸法从言熏习生.即从彼等而有此.是乃引颂.余二句则是长行释.文云.异熟与转识互为缘而起故.陈隋本同.与世亲亦合.今译疑误.
(五)勘陈本此句云.广解释依因缘已生诸法实相者.诸法者谓生起识为相云云.隋本大同.故此下是说缘起法相也.
(六)藏本此句云.由未见及见真实者同时彼二或有或无.或可得或不可得.
(七)原刻作具.今依藏本及丽刻改.次同.
(八)此依藏本及丽刻加.
别显示 。或由德处 。或由义处。由德处者 。谓说佛功德最清净觉 。不二现行 。趣无相法 。住于佛住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到无障处 。不可转法 。所行无碍 。其所安立不可思议 。游于三世平等法性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于一切法智无疑滞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于诸法智无有疑惑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 。一切菩萨等所求智 。得佛无二住胜彼岸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 。极于法界 。尽虚空性 。穷未来际。最清净觉者 。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 。如是乃成善说法性。最清净觉者 。谓佛世尊最清净觉 。应知是佛(一)二十一种功德所摄 。谓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 。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 。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 。修一切障对治功德 。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安立正法功德 。授记功德 。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 。断疑功德 。令入种种行功德 。当来法生妙智功德 。如其胜解示现功德 。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 。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 。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 。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 。穷生死际常现利
注:
(一)藏本作十九种.魏本同.以能入真如及佛事不休息合为一德.又常现利乐及无尽合为一德.故成十九 。但勘藏本无明文 。
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 。无尽功德等。复次由义处者 。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 。令入一切智智故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摧伏慢故 。坚牢胜意乐故 。非假怜愍故 。于亲非亲平等心故 。永作善友乃至涅盘为后边故 。应量而语故 。含笑先言故 。无限大悲故 。于所受事无退弱故 。无厌倦意故 。闻义无厌故 。于自作罪深见过故 。于他作罪不策而诲故 。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不希异熟而行施故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 。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 。舍无色界修静虑故 。方便相应修般若故 。由四摄事摄方便故 。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 。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 。以殷重心住阿练若故 。于世杂事不爱乐故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 。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 。远离恶友故 。亲近善友故 。恒修治四梵住故 。常游戏五神通故 。依趣智故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 。言决定故 。重谛实故 。大菩提心恒为首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 。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此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句有十六业差别应知。此中十六业者 。
一展转加行业 。二无颠倒业 。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 。四不动坏业。五无求染业 。此有三句差别应知 。谓无染系故 。于恩非恩无爱恚故 。于生生中恒随转故。六相称语身业 。此有二句差别应知。七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 。八无下劣业 。九无退转业 。十摄方便业。十一厌恶所治业 。此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二无间作意业 。十三胜进行业 。此有七句差别应知 。谓六波罗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摄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满加行业 。此有六句差别应知 。谓亲近善士故 。听闻正法故 。住阿练若故 。离恶寻思故 。作意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 。助伴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五成满业 。此有三句差别应知 。谓无量清净故 。得大威力故 。证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业 。此有四句差别应知 。谓御众功德故 。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 。财法摄一故 。无杂染心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如说 。由最初句故(一)句别德种类 。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
(二)入所知相分第四
(三)如是已说所知相 。入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熏习所依 。非阿赖耶识所摄 。(四)如阿赖耶识
注:
(一)藏本此句云.随德句差别.陈隋本同.颂末句例知.
(二)以下藏本第三卷.不分品.魏本同.陈本作应知入胜相第三.隋本作入应知胜相胜语第三.
(三)魏本以此句判属上卷.以下乃为下卷.
(四)藏本此二句云.如阿赖耶识.为诸如理作意所摄.显现法义而起.犹如所取事之所依.有见意言之种子.今译义异.成种子 。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一)意言。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
(二)大乘多闻熏习相续 。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 。已得一向决定胜解 。已善积集诸善根故 。善备福智资粮菩萨。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 。(三)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 。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 。如理通达故 。(四)治一切障故 。离一切障故。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 。谓三种相练磨心故 。断四处故 。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 。是为第一练磨其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 。我已获得如是意乐 。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 。是为第二练磨其心。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受一切自体圆满而生 。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 。是名第三练磨其心。此中有颂 。
人趣诸有情 处数皆无量 念念证等觉 故不应退屈 。
诸净心意乐 能修行施等 此胜者已得 故能修施等 。
注:
(一)陈本此二字作意言分别.藏本下文亦作意分别.与世亲释为意地寻思相合.
(二)藏本此句云.心相续由多闻大乘法所熏习.
(三)藏本此语云.即由大乘因所生者.与世亲合.
(四)藏本此句云.修一切障对治故.与无性合.
善者于死时 得随乐自满 胜善由永断 圆满云何无。
(一)由离声闻独觉作意 。断作意故 。由于大乘诸疑离疑 。以能永断异慧疑故 。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 。断法执故 。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 。断分
别故。此中有颂 。
现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别 。 得最上菩提。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二)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 。由四寻思谓 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 。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智 。
(三)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 。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
求文名唯是意言 。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 。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若时证得唯有意言 。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 。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四)唯有识性。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 。(五)如何悟入。入唯识性 。相见二性 。及种种性 。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
注:
(一)藏本此下四句文义皆倒.略谓由断作意故断声闻独觉作意云云.
(二)藏本此语云由闻熏习因所生者.
(三)藏本此句云.由是等而入.皆不可得故.答上由何得入问也.
(四)勘藏本此语仍作唯识性.即前文所译唯识为性唯识为体.
(五)藏本此句云.似何而悟入.问譬喻也.陈隋本同.
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故 。所取能取性现前故 。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
(一)如暗中绳显现似蛇。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色香味触为其相故 。此觉为依绳觉当灭。(二)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相义时 。唯识性觉 。犹如蛇觉 。亦当除遣 。由圆成实自性觉故。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 。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三)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 。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 。似唯识亦不得生 。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 。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 。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 。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此中有颂 。
法 。补特伽罗 。 法 。义 。略 。广 。姓 。 不净 。净 。究竟 。 (四)名所行差别。如是菩萨(五)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 。悟入此故入极喜地 。善达法界 。生如来家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 。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此即名为菩萨见道。复
注:
(一)藏本此句云.似暗穴中如蛇之绳而入.答上似何而入问也.
(二)藏本此四句云.如是依圆成自性觉故.于彼显现文义六种义分别.犹如蛇觉.伏除六已.唯识想亦当灭.三本大同.今译文倒.似以蛇觉喻于唯识.
(三)藏本此句答云.由唯识想亦除遣而入.以意言闻熏种类属下一切似义句为文.三本并同.今译文倒.
(四)藏本此句云.由上差别为名境.
(五)藏本此句云.于所知相悟入唯识性.
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一)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二)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 。为长能触法身种子 。为转所依 。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 。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 。(三)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决择分依止 。云何应知。应知由四寻思 。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 。是暖顺决择分依止。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 。是顶顺决择分依止。复由四种如实遍智 。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 。是谛顺忍依止。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 。是世第一法依止。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 。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于如所说安立
(四)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 。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 。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而得转依 。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 。由(五)十一种别差应知。一由所缘差别 。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
注:
(一)此段依藏本句读.意云为由止观智及此后得智而断赖耶种子云云.
(二)藏本此语云.一切赖耶种子与缘相俱者.陈隋本同.今译诸相意指一切.文晦.
(三)藏本此句云.于说有因果中恒无颠倒.陈本同.
(四)藏本此语云.菩萨十地经摄一切性皆现前中.
(五)藏本作十种.以下六七合为一种.魏隋本同.与无性云略有十种或十一种相合.
资持差别 。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 。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盘差别 。摄受无住大涅盘故。五由地差别 。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 。断烦恼习净佛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 。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 。生如来家故。十由受生差别 。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 。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此中有二颂 。
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 。 于二亦当推 (一)唯量及唯假 。
实智观无义 唯有分别三 。 彼无故此无 。 是即入三性。
复有教授二颂 。如分别瑜伽论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复有别五现观伽他 。如大乘经庄严论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二)言类。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
注:
(一)藏本此语作唯彼.指唯识而言也.
(二)藏本此语云由言因起.与无性合.
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销众毒。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一)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二)彼入因果分第五
如是已说入所知相 。彼入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 。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此菩萨不着财位 。不犯尸罗 。于苦无动 。于修无懈 。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 。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 。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 。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 。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此中有三颂 。
已圆满白法 。 及得利疾忍 。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教 。
(三)等觉唯分别 得无分别智 。 希求胜解净 故意乐清净 。
(四)前及此法流 皆得见诸佛 。 了知菩提近 以无难得故。
注:
(一)藏本此语云与根本俱之法界中.
(二)藏本魏本不分品.陈本作入因果胜相第四.隋本作入因果胜相胜语第四又分十一章.此因果位章第一.
(三)藏本此二句末皆有故字.判为两种相.
(四)魏本缺前二颂.但有此一颂.
(一)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二)七种相 。谓资粮故 。堪忍故 。所缘故 。作意故 。自体故 。瑞相故 。胜利故 。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三)示。(四)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 。证诸佛法所依处故 。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 。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 。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 。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 。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 。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 。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 。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 。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 。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 。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 。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 。心已定者令得解脱 。于开悟时彼得成熟 。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数
注:
(一)魏本缺此长行一段.陈本同.但于释论中具出其义.
(二)藏本作八种.作意故下有对治故一语.以颂得无分别智句当之.同无性论本.今译从世亲.
(三)藏本此下出末后(口+日+皿)柁南颂.
(四)以下隋本第四品内成立六数章第二.
应如是知。(一)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 。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 。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 。应作四句。如于其施 。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二)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三)故。(四)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 。能到彼岸 。是故通称波罗蜜多。(五)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 。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又能灭尽忿怒怨雠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 。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 。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六)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知此修略有五种 。一现起加
注:
(一)以下隋本第四品内相章第三.
(二)以下隋本次第章第四.
(三)陈本次有一句云.复次前前波罗蜜由后后波罗蜜所清净故.
(四)以下隋本立名章第五.
(五)陈隋本此段皆分别六度名字为二语释之.如释施云.破悭为檀.引得资粮为那.
(六)以下隋本修习章第六.
行修 。二胜解修 。三作意修 。四方便善巧修 。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说 。成所作事修者 。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 。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又作
意修者 。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 。一(一)广大意乐 。二长时意乐 。三欢喜意乐 。四荷恩意乐 。五大志意乐 。六纯善意乐。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歹+克)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 。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 。是名菩萨广大意乐。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 。是名菩萨长时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 。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 。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 。见彼于己有大恩德 。不见自身于彼有恩 。是名菩萨荷恩意乐。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
注:
(一)藏本此语作无厌足意乐.次同.
心回施一切有情 。令得可爱胜果异熟 。是名菩萨大志意乐。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 。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 。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 。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 。但当能起一念信心 。尚当发生无量福聚 。诸恶业障亦当消灭 。何况菩萨。(一)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三品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 。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二)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 。是随顺故 。(三)是等流故。(四)如
注:
(一)以下隋本第四品内差别章第七.
(二)以下隋本摄章第八.
(三)藏本此句云是彼果摄故.陈本同.
(四)以下隋本对治章第九.
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 。是此因故 。是此果故。(一)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 。大生摄故 。大朋大属之所摄故 。广大事
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 。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 。善知一切(二)工论明处之所摄故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是名胜利。(三)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 。或有处所以戒声说 。或有处所以忍声说 。或有处所以勤声说 。或有处所以定声说 。或有处所以慧声说 。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 。如是意趣。此中有一(口+日+皿)柁南颂 。
数 。相 。及次第 。 训词 。修 。差别 。 摄 。所治 。功德 。 互决(四)择应知。
摄大乘论本卷第二
注:
(一)以下隋本第四品内功德章第十.
(二)原刻作功.今依藏本及丽刻改.
(三)以下隋本互显章第十一互决择者.藏本魏本皆云互相决定分别.
(四)原刻作摄.今依丽刻改.